建科园林景观设计

自然湿地旅游开发的模式

返回列表 发布时间:2024-8-27 9:19:09 来源: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中心
       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对整个地球的生态调节有着较为突出的作用。又因为湿地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为湿地旅游的开发提供了优越的条件。然而,如何在保护湿地生态的前提下,合理开发湿地旅游资源,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和谐统一,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下面建科园林景观设计浅谈一下自然湿地旅游开发的模式:

自然湿地旅游开发的模式

       1、生态观光型
       以湿地保护为主导,湿地景观为吸引的开发模式。
       保护为主:此种湿地大多生态价值很高,一旦生态被破坏,旅游观光也没有依托,需尽量减少外界干扰。
       规模取胜:多为大面积的色彩丰富的湿地景观,形成视觉冲击;且多有珍稀的湿地动物,观鸟等活动也是重要吸引。
       原生景观:原生态的湿地环境是其特色,也是保持生态价值的基础,将人工化、形式化的造景技巧用于这种湿地只能弄巧成拙,不仅掩盖湿地的原生美,还很可能破坏生态平衡。
       适用性:适合生态价值很高、景观价值高、相对远离城市的湿地。
       2、科普教育型
       以生态保护为基础,以科普教育为主要功能的开发模式。
       合理的保护措施:需兼顾生态保护需求与科普需求,在尽量减少对湿地核心区人为干扰的前提下满足游客游览和活动的需求,游客活动空间相对组团聚集在远离湿地核心区的区域或呈线状、轻介入的穿插在湿地中。
       丰富的科普活动:注重生态知识教育(湿地的生态作用及其运行模式) 、生物知识教育(湿地动物和植物的观赏和识别) 、环保知识教育(旅游环保)、科技知识教育(湿地净化和湿地利用) 、劳动知识教育(喂养、植树等)等湿地科普教育,通过展览馆、实地观察、参与性活动、科普讲座、主题科普活动等多元方式进行科普教育。
       适用性:具有较高科普价值的湿地、人造的功能性湿地、或严格保护性湿地的缓冲区。
       3、城市休闲型
       以生态维持为基础,注重城市休闲功能的开发模式。
       良好的生态基础:基于自然或人造湿地的生态环境打造,多出于修复或维持湿地生态的目的,有一定的人造成分。
       亲民的休闲游憩:湿地科普教育为基础功能,并结合湿地提供儿童游憩、湿地参与性活动、餐饮、聚会等丰富的休闲活动空间和设施。
       适用性:临近巨大消费市场(多为城市中或城市近郊),湿地敏感度相对较低,至少休闲活动区域不是湿地核心保护区。
       4、复合发展型
       以生态保护为基础,复合观光、科普、休闲、度假等功能的开发模式。
       合理的功能分区:生态保育、旅游活动、产业发展乃至商业开发等空间需进行明确区分,在保护湿地核心的原则上最大化发挥湿地的综合价值。
       可持续的产品组合:产品适应市场需求且各类产品之间良性互补,共同为目标客群提供美好旅游体验。
       良性的开发节奏:通常规模较大,涉及产品类型较多,需根据湿地自身特点、市场需求、资金能力等,明确合适的开发节奏,其中,湿地生态保护是毋庸置疑的前提。
       适用性:湿地规模大、具备发展为旅游目的地的条件(有独特吸引或良好区位或强大资本)、有一定的土地资源。

查看详情 + 上一条 废旧工业建筑景观改造设计的原则
查看详情 + 下一条 旅游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