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
特色小镇,很多人会想到新西兰皇后镇,法国的戛纳,英国的剑桥镇,美国的硅谷、格林尼治小镇……这些国外的特色小镇,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和其特定的自然、历史、人文、经济等因素分不开的。如果我们想复制这些特色小镇,基本上很难成功,我们必须结合我国的国情,发展特色小镇。
1、我国的特色小镇目前较适宜在大城市周边,至少是二线主要经济中心城市
我国目前只有在大城市周边,才有可能获得发展特色产业所必须的专业人才,还可利用中心城市的纽带作用与其它相关产业良好衔接。欠发达地区搞特色小镇的成功率接近于零,小镇是无法用来扶贫的。我们看目前国内的示范性案例,比如西湖云栖小镇、余杭梦想小镇、玉皇山南基金小镇等,无一例外都是背靠着大城市核心来发展。政府的资金扶持、政策引导、税收优惠可以在培育期使小镇产生一定的吸引力,但特色小镇能否长期保持经济活力和成长,最终还是要靠其自身特色产业和大城市的结合。
2、特色小镇自身必须有强大吸引力
我国的城市化发展方向是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城市溢出效应和逆城市化较为有限,我国当前的国情下,全国人力和产业资源必然向发达地区集中、向大城市集中,而不是逆向小城镇化。说小城镇环境好,所以能吸引溢出人群是有偏颇的观点,因为如果没有好的工作机会,很难吸引到优秀的人才。农村和山区环境更好,为啥这么多人往污染严重的大城市挤呢?
产业集聚可以大大提高效率、获取人力、链接渠道、整合资源、降低成本等。城市越大,交通越便捷,集聚作用就越强,这是基本经济规律。外部力量必须有足够的能量才能把城市内部的一些原有产业和人口吸引过去,不然只能接纳一些被大城市淘汰的产业,否则就是自己被大城市核心区域吸附,集聚和吸附很容易,溢出却很难。
3、特色小镇核心必须是特色产业
特色小镇应以高科技产业或者高端制造业为主,部分有当地独特资源的地区可以搞特色产业,并结合金融资源、教育资源,以及良好的基础设施、物流体系和服务业态,进行系统性的打造。特色是小镇产业的竞争力所在,吸引力所在,只有特色产业才能给小镇带来稳定的岗位需求,稳定的人口基础,形成一个有机协同运作的整体。
现在很多创建小镇提出的文化特色其实只能作为佐料,工作和居住是人生存的基本需求,在马斯洛人类需求五层次理论中位于最基本的最底层,而文化等精神需求等级要高得多。人们会为了感受文化而去旅行,但绝不会为了文化而定居。
旅游虽然也是产业,但这种产业在中国受季节和节假日影响太大,很难支撑小镇持续的生机。现在到处搞旅游特色小镇,除了旅游地产换个马甲圈地造房外,看不出有何新意。
4、特色小镇在突出特色产业的同时,也需注重顶层设计和统筹兼顾,强化小镇整体生态的建设
大都市的“职住分离”趋势,造成生产性服务业越来越集中于市中心,居民住得离市中心越来越远,通勤时间越来越长(目前已远大于欧美),道路越来越堵,城市宜居性越来越差,这对特色小镇来说是一个竞争优势。
特色小镇除了做好“特”的文章,培育特色产业,得到政策和经济支持外,也应注意顶层设计和统筹兼顾工作!打造特色小镇是综合性很强的重体力重智商重运营的工作,需要以经济规律为指导,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民生等要素进行综合考量、统筹兼顾,将特色小镇整体生态的建立和融合,使之成为一个宜居的小镇。
建造人才公寓(限制交易)、完善社区功能、商业和娱乐设施,实现生产、生活、生态融合,打造“产城”一体的新型空间,也是特色小镇和产业园的主要区别。
5、坚决摒弃房地产开发
建立特色小镇前的前期调研和策划非常重要,必须从顶层设计上,坚决摒弃房地产开发,让小镇的房子真正变成产业人才居住之所,让特色小镇成为宜居之地。
培育特色小镇的思路,其根本出发点是希望回归以实体经济为主导的发展模式,给实体经济创造更多的空间,如果让房地产利润远远凌驾于任何创新产业之上,那经济只会越来越黯淡。资本永远是功利的,地产商只会以房地产模式把特色小镇开发成地产综合体。且房地产开发必然会拉高产业进入成本,抑制特色产业的发展,使原本培育产业的目的落空,最终演变为房地产“一业独大”。
总之,特色小镇的核心是独特的产业,同时值得注意的是,维系着这个产业的基础,是特色小镇中具有“特色”的人。没有高质量的人力资源,纵使地理位置再优越,自然条件再好,十几万普通的乡镇居民是无法形成特色产业的。因此,如何创造各项有利条件,吸引人才汇集到小镇之中,是需要考虑的一个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