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自提出生态文明建设以来,对自然感知教育作出明确部署,鼓励更多未成年人走进自然感知世界。《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的顺利召开、首批国家公园正式设立等重大事件在进一步激发人们深入思考自然保护地与教育关系的同时,为自然感知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双减”政策的出台、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深入推进等在构建新的发展格局的同时,为自然感知教育提供了新发展思路。事实上,推动自然感知教育的目的是要求学校教育增加更多的自然元素,把童年还给儿童,把教育还给自然。
一项由英国森林研究和新经济基金会共同开展的长期跟踪调查结果显示,自然感知体验对儿童的正面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6个层次:信心的建立、社交技能的获得、语言能力与沟通能力的提高、恒心与专注力的培养、体能与运动能力的增强、知识的学习与理解能力的锻炼。由此可知,相对于传统教育,自然感知体验更加强调从儿童的感知体验角度出发,在学习中观察、了解与理解自然,从而使作为参与主体的学生对周围环境产生归属感与认同感。
德·蒙楚克斯提出儿童成长需要接触外界环境,尤其是自然因素占比较大的户外环境。将校园景观作为传统室内课程的外延拓展,有助于激发师生更多的教育灵感,对师生的人生观和自然观具有重要的激发、引导作用。将自然感知体验应用于当今时代的校园景观环境设计,建立起自然生态环境与中小学生有效联通的“廊道”,促进学生与大自然密切接触,提高学生主动接近自然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成长。